【貿易休戰】官媒分析 中美貿易談判必要搞清的3大關鍵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2/24 17:45

最後更新: 2019/03/20 16:50

分享:

分享:

中美加時談判延長至美國時間今日(24日),結果備受外界關注。有官方背景的微信公號「牛彈琴」指出,在這個中美談判最關鍵階段,有3個問題必須搞清楚,分別是備忘錄取消的後果、談判中的「大豆邏輯」,及最終結果到底誰輸誰贏。

1. 備忘錄取消的後果:

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稱,不願用諒解備忘錄(MOUs)替代中美協議。文章指出,表面看,中美團隊這麼多天圍繞着MOUs的具體文本忙碌,似乎都白忙了。很多人更可能擔心,美國說變就變,是不是提高要價呢。「但實際結果,換湯不換藥。」

「牛彈琴」指出,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當場就說了:「這仍舊是同樣的文件,只是不再叫MOUs,而是被稱作貿易協定…… 」當初之所以採取MOUs的形式,是因為各國法律制度不同。在一些國家,貿易協定還需國會批准才能生效,這會就陷入冗長的法律程序中。MOUs則比較快速地規避了這些問題,也算一種國際慣例。現在,MOUs沒有了,但文本還是那個文本,只不過改稱協議了。

文章形容中美正進行一次世紀談判,表面看,磋商氣氛還很不錯。

2. 談判中的「大豆邏輯」:

另外,雖然談判仍在進行,但一些實質性內容已逐漸釋放出來。如美國農業部長珀杜在Twitter透露,中國承諾再購買1,000萬噸美國大豆。「牛彈琴」點出,在中美貿易戰初期,大豆是中國對付美國的「武器」,但事實上,中國比需要石油還需要大豆,90%大豆都依賴進口,惟巴西等國的大豆卻伺機漲價,所以,從美國進口大豆,首先對中國有利。「一句話:不進口大豆,是我們反制的需要;現在進口一些大豆,是談判的需要,也是自身需要,也是向美國釋放善意和誠意。」所以,質疑中國進口大豆,其實大可不必。

文章另指,進口大豆,從某種意義上,就是進口土地、進口淡水、進口資源。 而且中美貿易不平衡是一個事實,中國每年幾千億美元的順差,確實也不可持續,多進口一些美國的貨物,而且還滿足中國的需要,真不是壞事。 

文章認為,從美國進口大豆,實際對中國有利。

3. 最終結果到底誰輸誰贏: 

最後,文章重申中方「貿易戰沒有贏家」的立場,指出只要中美達成一致,當然前提必須是平等互利、相互尊重,合作解決問題,雙方都可算做贏家;反之,雙方都是輸家。雖然,肯定會有人計算,最終的協議,美國讓步了多少,中國付出了多少,然後統計到底中美哪個是贏,哪個是輸?但也要考量什麼是中國最大的利益。

「牛彈琴」形容,從一個更長遠的角度看,這次挑戰,對中國來說如同第二次入世,「美方提出的一些結構性訴求,乍一看似乎咄咄逼人,但仔細想想,很多又何嘗不是我們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正要做的?」沒有入世,就沒有今天的中國;沒有這次挑戰,中國就不可能這麼深刻認識到自己短板;沒有因此進一步的深化改革開放。中方可以把這看作挑戰,看作危機,但更要看到其中的歷史性的機遇。 

文章總結稱,短期內,肯定有陣痛,就如同當年入世,肯定還是有不適應的。但從長遠看,勤奮的中國人,沒有什麼可怕,「也許,若干年後回頭看,我們還要感謝美國人呢! 」但文章強調,合作是有原則的。如果得寸進尺,漫天要價,那中國除了堅決頂回去,肯定別無他法。 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